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
通水管浦人十七歲時逢對日抗戰期間
台灣電影重量級前輩、一九五○年代享譽文壇小說家、縱橫影壇知名電影編劇、導演潘壘,於七月廿二日辭世,享壽九十一歲。國家電影資料館(今國家電影中心)曾於二○一四年出版,由左桂通馬桶芳執筆的《不枉此生─潘壘回憶錄》,留下潘壘極為珍貴的口述歷史,並於同年舉辦「潘壘編導焦點影展」,特別策畫潘壘的「鄉情、豪情、詩情、俠情」子題,分別呈現潘導演多元廣泛的創作視野通水管藝術成就。這位從細緻詩意到豪邁風情皆游刃有餘的一代導演,以其文學底蘊衍生出現代藝術表現,不僅豐富了台灣早期電影史,也為我們保留本土歷史特殊的風貌。潘壘是廣東合通水管浦人,十七歲時逢對日抗戰期間,志願參加國軍駐印軍,於印度蘭姆加受訓及反攻緬甸,打通中印公路。抗戰勝利退伍後,於一九四九年來台,為早年台灣文壇、影壇重要人物,更在港台兩地廣受矚通水管。潘壘導演一生作品量豐沛,共有二十餘部小說、劇本,及在四十餘部電影擔任編劇或導演,在文藝創作表現相當出色。他在一九六二年第七屆亞洲影展(亞太影展前身)參賽的電影《颱風通水管,也是首部在中影士林廠拍攝的電影,於保守年代大膽描述中年女性的情欲困境,名揚國內外。潘壘後獲香港邵氏公司支持,成立台灣邵氏外景隊,該時期的著名作品包括於野柳拍攝的《情中和通水管人石》、以原民部落為背景的《蘭嶼之歌》、取景大雪山林場工作站的《山賊》,以及捕捉到山櫻與迷霧美景的《落花時節》,部部深具戲劇內涵與年代韻味。台南市教育局在永康區復興國小進行「北投通水管民小子夏令族語文化體驗教育營」,參加的國中、小原民學生,近四週來藉由浸潤式的族語文化課程,學習樂舞及自製族語繪本傳承文化,民族事務委員會主委汪志敏昨日也與學童分享體驗,讚賞原通馬桶學生的成果表現。原民小子夏令族語文化體驗教育營今年以布農族語「 Malmanua」(讀書學習)為主題,共有排灣、布農、卑南、阿美族等原民生共八十人參加。自三日起進行至八通水管月十一日止,共計六週。課程內容為沉浸式的族語及文化學習,是專為國中小原住民學生設計、規劃。有別以往的課程設計,特別調整為每日上午學習族語,下午則安排輪動式讓原民生相互學習通水管族群文化,例如具原住民風味的族語繪本、樂舞、神話戲劇創作、藝術創作、傳統手工藝介紹等多元且豐富的「混合課程」,藉以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涵養,學習尊重、理解各族群間的差異與文化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